在叙利亚中部浩瀚无边的沙漠平原上,曾几何时有着这么一群人,犹如蜜蜂般居住在蜂窝式的洞穴泥屋里。这些多数遍布在奥兰提斯(Orontes)河谷一带的蜂巢屋,据说与三百公里外坐落在土耳其南部一个叫哈兰(Harran)的蜂巢屋,同属一个朝代。
根据圣经记载,犹太教创始人亚伯拉罕当时在前往迦南之地前曾在这里定居,所以这些蜂巢屋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换句话说,当西部的埃及开始建立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以及东部的中国在经过黄河文明后迎来了第一个世袭朝代时,这片土地的祖先也开始在这片广褒无垠的荒漠上建造蜂巢屋。
我没打算去比较为人所知的哈兰,阿勒坡(Aleppo)以东的图瓦利达巴戈尹(Twalid Dabaghein)和萨罗伊(Sarouj)才是我的目的地,因为这片土地上似乎埋藏着一个启发心灵鼓动人心的寓言传说,等着向每个路过的旅人娓娓道来那段峰回路转的奇幻之旅。
顺风车先是把我丢在图瓦利达巴戈尹,我有点错愣。放眼望去,村落里一个人影都没有,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一个被遗弃的村落。于是,我步步为营地穿梭在阴气沉沉的乡间邻里,犹如考古学家般有样学样地寻找这个几可能被世人忽略的人类古文明,或许蜂巢屋就是通往埃及金字塔的任意门。这时,好奇的村妇和好奇的小孩才犹如蜜蜂般纷纷冒出来窥探我这个好奇的外来闯入者。
我俯下身钻进其中一间约五米高的蜂巢屋里,蜂巢屋不大,靠近顶端的部位有一个小开口,被后人称之为天窗,显然是作为采光和通风对流的用途。蜂巢屋没有窗户的结构以及表层上密实的土坯,让阳光无法穿透而得以保持室内恒温,如此的建筑结构不但可抵挡沙漠气候在夏季时咄咄逼人的酷暑,也可抵御冬季时让人无所遁形的严寒,达至冬暖夏凉的作用。这些简单却奇异的蜂巢状建筑外观,随时会让人陷入一片时空错乱的漩涡中,误以为自己身在非洲大草原的部落里。
俯拾即是的泥土是干旱贫瘠的荒漠上唯一最有用途的原料,所以以泥土制造泥坯及夯土砖自然成为建造家园的建筑材料。为了使这些恍如巨型山墓的土塔房更坚固持久,村民在制造泥坯的过程中据说也把木碎和麦穗混入其中,以达至凝聚及加固的效用,使泥坯不会因为在太阳暴晒后失去水分而变得松散脆弱,建材原料虽原始,却具有实际的功用。
蜂巢屋呈圆锥形的体形不但克服了结构性的难题,还可以有效地驱散热度;泥土不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还有隔热的效果,这一切在科学诞生前,就已经是生活在这里的沙漠民族,依循着环境的现实与变化而开拓出来的生活智慧,印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以泥坯建造的蜂巢屋,与在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雪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是人类在地理环境以及极端气候的限制下以智慧催生的生存之道。
放眼望去,一栋紧挨着一栋、起伏不一犹如小山丘的土色蜂巢屋,多少也为平平无奇一成不变的平原增添了立体的几何美感。地平线上隐约可看到成群结队的羊群,一个似曾相识的牧羊少年正百无聊赖地挥舞着手中的树枝。
我不假思索地从背包里取出巴西作家保罗•科尔贺(Paulo Coelho)在1988年撰写的的《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随意放在葱绿的草地上,让午后飕飗的习风把它一页吹过一页,仿佛也把若干年前的旅行际遇卷入精彩的小说中……
牧羊少年当年因为热爱旅行而不惜中断学习生涯,开始了四处流离的牧羊生活。在一个不干事的下午,他在旷野上放牧时接连两次做了同一个梦,梦见埃及金字塔附近藏有一批宝藏,过后在因缘际会下认识了为他指点迷津的撒冷国王,于是决定卖掉羊群并放弃牧羊人的生活,一路往南去追寻他的梦。在历经千辛万苦跨越地中海后,牧羊少年到了北非,却不幸在摩洛哥被掠走钱财,后来他学会了阿拉伯文,为水晶商人工作了十一个月又九天,然后加入骆驼商队横跨撒哈拉沙漠,并在费奥姆(Al-Fayyum)绿洲遇见让他一见钟情的法蒂玛,最后在炼金术士的指引下克服意志和心灵上的种种困难与挑战,重新踏上那段属于自己的寻宝之旅。
几经辗转后,牧羊少年终于去到了金字塔,就在他的预兆应验之际,在他拼命往沙丘挖宝当儿,沙漠部族领袖再一次夺走了他的金子,并讥笑他执着梦境的愚蠢,然而牧羊少年却从头子口中透露的梦境,悟出宝藏原来就藏在故乡的教堂废墟里的无花果树下。牧羊少年于是返回故乡,在当年熟悉的牧羊处挖出宝藏,实现了犒赏吉普赛人的诺言后,终于带着风中之吻再次奔向在大漠中痴情等待的法蒂玛。
夕阳最后的余晖,开始把蜂巢屋林立的沙漠平原染成一片金黄色。那个在地平线上挥舞着树枝的牧羊少年早已不见踪影。另一个从别处放牧归来的牧羊少年则一声不响地钻入蜂巢屋,如同采蜜归巢的蜜蜂般,一成不变。我臆测,他一定是对目前单调简单的牧羊生活感到厌倦而燃起逃离的念头,正如那个在地平线上挥舞着树枝的牧羊少年。
牧羊一直是人类最源远流长的生产活动之一,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继承祖先的伟业,与当年从先辈那里接手蜂巢屋一样,代代相传。只是,几千年下来,蜂巢屋的用途已逐渐从民居过渡到仓库,显示了时代变迁社会进步所必然产生的嬗替与淘汰,每一个继承父业的牧羊少年,想必也不想一辈子都过着长期与外界隔绝的牧羊生活,如今所剩无几的蜂巢屋,如果不是用来贮存干草和饲料,就是遭受人们唾弃而成为文明世界的垃圾仓。
世界文化遗产的消失往往比人们旅行的步伐还要快,但我不相信眼前的土坯房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蜂巢屋,那是人类在追索更遥远的变迁时,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感到惋惜而发出的苍白感叹,但我愿意相信那个一声不响钻进蜂巢屋的牧羊少年身上,一定也和那个在地平线上挥舞着树枝的牧羊少年一样,怀着一颗因为渴望认识世界而出走的梦想……
(此文刊于星洲日报快乐星期天优游自在版2020年5月25号)
(此文刊于星洲日报快乐星期天优游自在版2020年5月25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