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地球上其中一个最干燥的国家,这里的雨量非常匮乏,气候也变幻莫测。少得可怜的全年雨量,造就了扁平的屋顶构造;难以预测的沙漠风暴,总迎来成千上兆无孔不入的幼沙。酷暑逼人的悠长夏季,总快速地截止冷风刺骨的短暂冬(秋)季。凉爽的空调冷气以及浩瀚无垠的沙漠所释放出来的沸腾热气,是日常生活的两个极端。生活在这里的人每天指望着空调设备来调缓夏日咄咄逼人的沙漠暑气。再穷也不可以穷空调。
|
Al-Sheehaniya扁平的屋顶构造 |
|
|
|
点缀在Al-Sheehaniya荒野的阿拉伯胶树(Acacia) |
这里的人是夜间才走出大门深锁、高墙围起的住宅的动物。这里是男人挂帅的国度,所谓“传统”,就是女人依然受保护的被歧视。男人的白袍和女人的黑袍,不是黑与白的对照,而是阶级的区别。不懂的人以为女人的头巾与面纱是用来保护肌肤免受沙尘暴的侵袭等似是而非的无稽之谈。
说她是全球最不适合居住的国家之一又不是 – 外籍人还比她的国民多。说她是被创物者忽略的国度又不是 – 她的油量比雨量还多。
我说的是卡塔尔(Qatar)。
没错,你需要世界地图来寻找她的位置。
除了位于波斯湾东南面的首都多哈(Doha),这个国家的其他地方,仍然是光秃秃的荒凉无限,一片无情。卡塔尔所谓的旅游业,也只是刚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石油天然气业与城市业,才是她看得起的发展模式。
|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Zikreet打造了巨大的蘑菇石 |
|
|
|
Zikreet 沙漠中的电影城 |
卡塔尔长期依赖进口,几乎每一样可想象得到的东西都有贴上入口的标志,在市面上几乎找不到“卡塔尔制造”的商品,传统的阿拉伯男人白色大袍(Thobe)以及女人的阿巴雅(Abaya)黑袍如今也已出自印度人的巧手中。除了国宝级的沙漠之舟及石油天然气,要对卡塔尔腾出一些联想对我来说就好比无法入眠却又死命抱着枕头翻来覆去硬是逼自己入睡般逞强。
|
赛骆驼,骆驼赛 林国荣 摄 |
国际化的步伐,在卡塔尔女人不断往下卸的面纱(Niqab)下,逐渐迈开。刚刚对外打开国门的卡塔尔,在塑造国际形象方面,颇为用心。2006年的多哈亚运会无疑是卡塔尔向外初试啼声的首个国际化进程。名利双收的运动会,总叫人趋之若鹜。可是,即使拥有雄心万丈,也难以一步登天。对于奥运会及世界杯一厢情愿的虎视眈眈,以她今时今日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未免过于牵强尴尬。
|
多哈老市集(Souq Waqif)一点都不老,而且还非常新 |
卡塔尔的国际化,终究避免不了西方文化的涌入。这里的社会,弥漫着崇尚西方国家奢侈的物质生活的味道。麦当劳、肯得基、汉堡王、必胜客(Pizza Hut)、哈迪斯(Hardees)、星期五餐厅(TGI Friday)、星巴克等西方式的餐馆的迅速林立,大受卡塔尔人的热烈拥抱。吃,在一般的卡塔尔社群仿佛是多么的贫乏而缺乏文化。沙瓦玛(Shawarma)、哈里斯(Harees)、柯夫塔(Kofta)、法拉费(Falafel)、皮塔饼(Pita)、阿拉伯扁豆汤(Lentil Soup)、鹰嘴豆泥酱(Hummus)、曼迪(Mandhi)、卡布沙(Kabsa)等阿拉伯料理及中东小食似乎在西式餐点的凌厉涌入中日渐式微;如雨后春笋般冒起的超级豪华大酒店,一栋又一栋直竖升天的摩天大楼,只是一味地跟随西方社会所谓的现代化城市发展计划,肤浅地抄袭西方社会盛行的城市蓝图。豪华不是繁荣的象征。从最初的被迫隶属到后来的刻意追求,卡塔尔社会似乎没有离开过一个“洋气”。可偏偏这个“洋气”带给了卡塔尔繁荣的错觉,也同时剥夺了其深邃的阿拉伯文化。表面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反而更凸显了卡塔尔空泛的文化建设。在漂亮的外壳下,卡塔尔的灵魂正慢慢地被吮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